【聯合報╱柯俊銘/公職臨床心理師】
|
記者陳立凱/攝影 |
|
您是否老覺得情緒低落,食欲差,晚上輾轉難眠,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?還是感到莫名悲傷,總是躁動不安,偶有自殺的意念?
若答案屬是,相信您自己或親朋好友知道後,肯定會懷疑是憂鬱症在作怪,畢竟諸多表現和憂鬱症的臨床特徵頗為一致。
但乍看之下雖是如此,其實可能是身體出狀況造成的類似結果。專家指出,常讓人誤解是罹患憂鬱症的情形如下:
●維生素D缺乏: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腦內多巴胺、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正常運作,讓人心情陷入鬱悶。最好的補充方式為每天曬太陽10分鐘,讓體內自行合成,並適量攝取魚肉、蛋黃、菇類、乳製品。
●甲狀腺功能低下:甲狀腺功能低下會導致腦部供氧不足,個體失去活力,反應變得遲緩,注意力難集中,始終愁眉苦臉。這類疾患透過抽血檢查便可發現,患者需持續服用甲狀腺素,藉以維持該類荷爾蒙的平衡。
●低血糖症:可能是胰臟功能失調、第二型糖尿病或腎上腺功能低落等引發,患者普遍會出現焦慮、恐慌、疲憊與肢體顫抖或疼痛。除需接受藥物治療外,飲食控制也很重要,例如少量多餐,避免吃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高糖食物。
●脫水:體內缺乏水分,當事人易頭昏腦脹、精神不濟,無端有煩躁感,夜間難以熟睡。故最好平日要培養多喝水的習慣,尤其天氣炎熱時更要注意,別等到口乾舌燥,處於脫水狀態才補充。
●食物不耐症:該症係指因體內特定酵素缺乏,對某些食物無法代謝,或對食物中所含之化學成分過於敏感而引起的不適反應,如脹氣、頭痛、情緒化、恍神、無精打采等。患者需長期自我觀察,並和醫師討論,調整攝取食物內容。
●咖啡因戒斷:咖啡因常存在於咖啡、茶與可樂中,若每天大量飲用,一旦突然不喝或減量就會出現頭痛、倦怠、沮喪、無法專注與噁心等戒斷現象,一般約持續2至9天便可恢復。
至於單純的憂鬱症,可藉由服藥與心理治療,搭配規律運動,病情大致能獲得緩解。但若是上述情事所導致的「山寨版憂鬱症」,唯有先處理好內科問題,方能有效改善。
【2014/11/25 聯合報】
留言列表